不久前小姑從彰化婆家帶回來一箱奇特的果實──蘋婆,看那鮮紅的果莢迸裂,露出一顆顆有如眼珠子一般的果實,就像鳳眼一般,因此又叫「鳳眼果」。

蘋婆不僅樣子奇特,就連名字都怪裡怪氣!一聽就覺得不是原產自中國的東西。舉凡古老的舶來品,如果是來自西域,就加個「胡」字,如胡麻、胡瓜;若來自海外的則有個「番」字,如番茄、番石榴;至於這個「婆」字,則多少透露出和印度的淵源。蘋婆原作「頻婆」,是根據古印度梵語譯音而來,乃叢林的意思,是用來形容蘋婆的葉子茂盛如叢林的樣子。

 
蘋婆花成簇開放,遠看像一棵冒泡的樹,近看則像夾娃娃機的抓子。
蘋婆葉子具有特殊香味,亦可像粽葉一樣用來包食材蒸煮

或許是和印度有關,因此在中印交通史上最有名的唐三藏,自然會讓人們認為是他將蘋婆帶回中土的。就連吳承恩在寫西遊記時也都不忘讓它和三藏法師沾個邊,小說在第100回中描寫到唐太宗宴請從西天取經回來的唐僧筵席上,在眾多珍奇的菜餚中也要來道「蘋婆沙果」。是不是唐三藏帶回中土的已無法得知,但蘋婆和印度的淵源應該是相當密切的。

 

為了吃這西遊記裡的珍饈可不簡單,可是要費番很大的功夫。首先從果莢剝出一顆顆亮滑滑的的果實,據說因為表面有一層皂素,所以可以搓出像肥皂一樣的泡泡,為了去除這黏滑的皂素,必須加入鹽巴用開水煮。等到種子果皮裂開就可熄火開始剝,這時才知道它為何又叫做「九層皮」。雖然實際上只有四層皮,但已經剝得指甲疼痛不已,這九層皮的稱呼大概是形容皮難剝的程度吧!

 
各種不同成熟度的蘋婆

好不容易才剝出這黃色果仁,或許是太像蛋黃了,從前台灣人也稱它為「鳳凰蛋」。清光緒年間的福建巡府王凱泰就曾在旅台時寫下「桂花風景分明在,卻被人呼做鳳凰」。其中桂花是指栗子,琦君在〈故鄉的桂花雨〉一文曾提到杭州的栗子因種在桂花叢裡,因此栗子也薰染上桂花香。大概有點水土不服的王凱泰,吃到這極似栗子的熟悉滋味,一時間竟也分不清是台灣的蘋婆還是杭州的桂花栗子。

 
去掉紅色果莢後,還有三層皮要剝。

吃起來微甜,鬆軟中帶著些許的Q度,除了口感稍為Q一點外與栗子實在差不多。因此食用方式應該也大同小異,用糖炒或碳烤應該都很適合。據說蘋婆相當滋補,明朝名臣海瑞,被貶到海南島時曾生重病,就是吃蘋婆熬粥而痊癒的。只是小姑說蘋婆「補氣」,吃太多會一直放屁,且單獨吃喝水容易發脹。因此得花點心思,看看能不能既滋補又不致肚脹屁放。

 

由於廣東人喜歡在七夕時用蘋婆祭拜,又名「七姐果」。適逢七夕情人節,當然要浪漫一點,甜甜蜜蜜的巧克力裹上鮮黃的果仁,再滾上堅果碎片,冰鎮過後外脆內鬆的口感,相當適合當做情人節禮物。

一、蘋婆巧克力


作法:1.市售的巧克力切碎,以小火隔水加熱。
          2.將煮熟的果仁均勻沾上已融化的巧克力醬,再裹上碎堅果。

          3.置入冰箱冷藏。

二、蘋婆粥

材料:蘋婆5顆、蓮子半碗、素火腿丁適量、米半杯、水5杯、鹽少許、胡椒少許、味醂少許
作法:將所有材料置入電鍋,外鍋1杯水,煮熟即可。
這一道粥品味道雖然清淡,香氣卻雋永,久久繚繞在屋裡不散,相當適合身體虛弱、食慾不振的人們食用。

三、蘋婆補湯

材料:蘋婆3顆、香菇一朵、當歸一片、枸杞少許、蓮子少許、素香菇頭3塊、素火腿丁少許、紅棗1顆。
作法:將所有材料置入電鍋,外鍋1杯水,煮熟後加入鹽及少許米酒。

四、炭烤蘋婆

放到炭火上烤,果皮裂開即熟。

arrow
arrow

    店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