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在小貨車載貨的車斗上,一路狂飆上山,為的不過是要一睹結實累累的咖啡樹。載貨的車斗沒有座位,於是主人拿了一個小板凳讓我坐,就這樣拉著綑綁貨物的繩子驚險上山。乍升陡降的坡地,以及冷不防的大轉彎,人在板凳上滑過來晃過去,簡直像在坐旋轉咖啡杯,還沒品嚐到咖啡,人已經比咖啡因中毒還難過,頭暈目眩腸胃翻攪,真是痛苦萬分。



一時間兒時的恐怖經驗,伴隨著暈眩欲嘔的搖晃,一股腦的湧上了心頭。還記得有一次客人送給我們一盒咖啡禮盒,以及一隻煮咖啡的Siphon。那時正是電視一天到晚廣告摩卡咖啡的年代,咖啡早被渲染了某種獨特的氛圍。看著有如做化學實驗般的Siphon,熱水咕嚕咕嚕的從下面吸上去,心情也逐漸的沸騰起來。不過悲劇也同時像咖啡暈開的墨色一樣,逐漸抹煞腦袋裡對於咖啡的美好想像。第一次喝到咖啡,新奇多於品味,也不知是為了喝咖啡還是玩Siphon,不知不覺就喝了過量,淒慘的後果可想而知。從此之後,對於咖啡產生非常大的恐懼,不過那只有趣的Siphon還是時常拿來煮,不過是用來煮奶粉就是了。



一到了山上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成片的檳榔園,仔細一瞧一株株生長於檳榔樹下雜亂的小灌木就是咖啡樹了。原來咖啡樹害怕過多的陽光,這些檳榔樹恰巧就成為咖啡樹擋去過多陽光的遮蔽樹

 

那一顆顆鮮紅欲滴被稱之為「咖啡櫻桃」的美麗果實,還真令人垂涎三尺,情不自禁就往嘴巴送。



種子佔去了咖啡果大部分體積,因此沒有太多的果肉,略帶草腥的些許甜味,稱不上什麼好滋味,著實很難和咖啡產生任何聯想。



主人要我把種子吐到地上,讓咖啡豆可以長出新苗,足見咖啡相當容易栽植。南北回歸線附近是咖啡的主要產區,有咖啡帶之稱,臺灣位於北回歸線上,想必風土氣候相當適合。因此早在光緒年間就引進到三峽開始栽植,日據時代更是大量栽種,但人工成本過高,因此越來越少種植,偶爾在山中也會發現棄耕的咖啡樹。

 


咖啡果的處理方法通常有兩種,日曬法及水洗法。日曬法可以產生完整自然的醇厚、溫柔的香氣,及較多的膠質,因此採用日曬法豆子較多的
ESPRESSO濃縮咖啡,會產生如酒般濃烈的香醇與滑潤的口感;水洗法則較無雜味,可以產生清爽的酸味。這裡的農民利用天然的泉水來進行水洗,首先將採回的咖啡果用機械去除外果皮及果肉,果實內通常有兩顆咖啡豆,但也有一顆或三顆。



其中只有一顆稱為「圓豆」,其味道及香氣較佳,有時會特別挑選出來,因此價格特別高。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像黃豆般的圓豆(生豆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烘焙後的圓豆
去除紅色果皮外果皮及果肉後的咖啡豆,其外表有一層黏膜很難去除,因此必須放置
1836小時使其發酵分解,再用大量清水洗淨。經過水洗之後需再曝曬陽光,將咖啡豆內的水分降至12以下,避免繼續發酵以利儲存。這時的咖啡豆還包裹在一層黃色硬殼的內果皮內,若要烘培則需要將內果皮進行脫殼。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剝皮後的種子,表面還有一層黏膜必須發酵水洗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水洗後的種子必須曝曬以利儲存
脫殼後的咖啡豆,包裹在一層薄薄的銀膜內,去除銀膜後就是墨綠色的咖啡豆了。

 
      剝開黃色內種皮後,還有一層銀膜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褪去銀膜後的生豆


最早發現咖啡的是衣索匹亞人,可能是將咖啡樹枝當柴火燒時,意外發現咖啡果燒烤後產生的特殊香味,因而發現咖啡。但當時只知嚼食咖啡豆和樹葉,據說是回教修士發明烘焙法,並將之研磨成粉,才煮出了人類第一杯的咖啡。



咖啡的烘焙是一種高溫的焦化作用,使咖啡豆可以產生香氣和醇味。當烘焙到
160度時,咖啡豆由於吸熱,內部產生極大的壓力,這時會產生第一次的爆裂聲,豆子的體積會變大,形成新的化合物,產生出咖啡的口感與味道。當溫度到達210度時,會產生第二次的爆裂聲,咖啡豆由褐色轉成深褐色,進入重烘焙階段。烘焙咖啡的氣味,並沒有咖啡味,倒是比較像是爆米香的穀類烘烤味道。烘焙完成的咖啡必須迅速使用風扇降溫,才能將風味鎖住,否則芳香物質將會很快逸失。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烘焙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取樣觀察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烘焙完成倒出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風扇冷卻
烘焙完成後,咖啡內部仍會持續產生化學變化。剛烘焙完成的咖啡豆,只有香氣口感偏酸;
412小時後,酸味漸失,口感漸次豐富,這時已經適合飲用;37天是風味最佳的時期,風味香醇,口感飽滿;7天之後苦味漸增,香味漸失。喝咖啡會不舒服,通常是喝到烘焙完成太久,早已不新鮮的豆子所產生的副作用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剛烘焙出爐的咖啡豆
2008
年冬來到嘉義中埔,品味來自北緯23.5度的香醇,在烘焙的豆香與甘醇的咖啡香中,體驗了另一種咖啡風情。待明年三月咖啡花開,再來聞一聞傳說中略帶茉莉花香,只有短短數天花期的純白馨香。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蘊蓄中的花芽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咖啡花
原本想要帶回家種植的咖啡果實,靈光一現,突然興起一股自己烘焙的念頭,於是趕快將泡在水中浸泡的果實撈起來處理。從剝皮、水洗、曝曬、去殼到脫膜,全部純手工,指甲更是剝到疼痛。不過等到要烘焙時,內心還是半信半疑,用鍋子炒出來的咖啡豆真的能喝嗎?一開始用小火慢慢炒,約十五分鐘後豆子已經略帶焦黃,三十分鐘後大部分的豆子已呈黃褐色,心裡不斷納悶溫度會不會太低,豆子會不會爆不起來?於是把火開大,只見沒一會兒豆子突然脹大,一下子變得焦黑,嚇一跳趕快關火吹涼。這爆香的豆子雖然嚼起來脆脆的,但和市售的豆子比起來,顏色淡得很多,而且較小,顯然炒得不夠。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鍋子炒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5分鐘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0分鐘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0分鐘後爆大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炒好的咖啡豆
隔天把豆子研磨沖泡後,竟然發現口感挺滑順,帶著一股活潑的酸味,有點像是藍山咖啡,唯香氣不濃,大概是土法鍊鋼的烘焙效果不好吧!不過這樣的結果已經讓人非常感動,想不到自己可以從採收到烘焙,親手做出一杯美味的咖啡。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土法鍊鋼製作出來的咖啡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店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