乘著上升氣流,不斷在空中盤旋的老鷹,銳利地俯視著下方山谷的一舉一動,正待牠俯衝伏擊,這時突然傳來「可以動手了!」的聲音。枯坐一旁,苦等了數小時,捕蜂人阿財終於準備出手了。只見他嫻熟的用噴燈點燃龍眼子,一面解釋著:「太早動手抓的話,蜜蜂活力太強,會四處亂飛,因此最好是等到下午以後,蜜蜂已經疲倦了,這時牠們若發現蜂窩已被破壞了,就會很快的聚集成一團,容易一網打盡。不過如果要找蜂窩,最好是在太陽還沒有露臉時在水泉處等待,如果這附近有蜂窩的話,蜜蜂就會來喝水,這時的晨光會讓蜜蜂的身影特別明顯,順著蜜蜂飛去的方向,很容易就可以發現牠們的巢穴。


野生的蜂窩就藏在石塊後的涵管裡

  坐著小貨車東晃西拐的爬上山,在一處產業道路旁停下。阿財指著在道路下方的駁坎(土塊堆積的擋土牆)說:「蜂巢就在那裡!」瞧了半天什麼都沒看到。原來從外面根本看不到蜂窩,只見幾隻蜜蜂在石縫裡爬進爬出,眼力不好實在很難發現。阿財說這種俗稱野蜂的中國蜂喜歡在岩洞、樹洞、涵洞乃至於民居築巢。不久前有一則新聞,說台中有一戶民眾房間的天花板突然流出黃色液體,原來是築巢在天花板裡的野蜂,因天氣過熱而流出蜂蜜,原來果真有流蜜之地,只是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,這家人因為擔心污染而不敢吃,還真是暴殄天物!住在山上的人家經常為了吃上一口珍饈,會在居家附近埋設許多水泥涵管,隨時歡迎野蜂前來入住。

  要開始抓野蜂之前,捕蜂人會先在蜂窩附近用竹竿綁上一種半圓形的笠帽。這種笠帽,遠看很像是蜜蜂聚集成一團的樣子,因此在蜂巢被破壞後,會往這個很像蜂群聚集的笠帽集中,最後捕蜂人再用網子把整團蜜蜂網住帶走。如果發現蜂后,也可以把牠關在笠帽中間的竹籠裡,蜜蜂也會很快聚集成團。這種捕蜂法早在元代王楨《農書》就提過了:「以竿高懸,笠帽招之,三面撒水揚塵阻其出路,蜂自避入笠中,收之,漸時歇定,將笠裝於布袋懸空處,至晚移停桶內。」 


築巢在涵管裡的蜂巢宛若叢生的石鐘乳
  當石塊逐漸搬開,築巢在涵管裡的蜂巢也逐漸出現。第一次見到這景象還真是開了眼界,有誰想得到在這尋常的山徑旁竟別有洞天,櫛比鱗次的構築著宛若石鐘乳一般的野蜂巢穴。但捕蜂人大叫一聲「空穴」,原來蜜蜂已經遷走了,阿財大嘆如果早個兩三天大概還沒走。阿財將蜂片一一取下之後,發現所剩的蜂蜜已經不多了,阿財說蜜蜂在遷移之前會把大部分的蜜給吃掉。

  穴裡這幾隻蜜蜂其實是別巢跑來偷蜜的,而且連螞蟻也出動了。有一種說法是真蜜不會長螞蟻,今日所見則不然。蜂巢一旦遭棄,很快就會引來螞蟻,甚至於吃蜂巢的寄生蟲很快就出現了,可見蜜蜂平日是花費多大的力氣在防衛牠的巢穴。取下一些殘蜜來吃,發現有些偏酸,大概是上次下雨,這個巢已經會漏水,蜜蜂才會遷走,因此才會有些發酵的酸味。據阿財說,一般都採野蜂的冬蜜,雖然較苦,卻可以入藥,具有療效。

1309590293.jpg 1309590300.jpg
 被搬空的蜂巢只剩一點點殘蜜

  阿財為了讓我一睹笠帽捕蜂的絕活,還是找一窩已經被他馴養的野蜂來示範。他說有些蜂箱裡的野蜂已經開始準備脫逃了,那些蜂蛹特別少的巢,就是準備脫逃的徵兆,必須幫牠們換一下家。來到第一個他認為想要叛逃的蜂箱,可惜來晚一步,早已脫逃了,只剩整箱的黑螞蟻。

 蜜蜂脫逃後吸引黑蟻大兵

  再來到另一箱準備叛逃的蜂箱,阿財先將蜂后取出,關在笠帽的竹籠裡,再將蜂片一抖,瞬間烏雲罩頂,黑壓壓的蜜蜂群飛,嗡嗡鳴叫的巨大分貝早已壓過蟬噪,拿著攝影機站在笠帽旁邊,成千上萬不斷飛竄的黑影,讓人毛骨悚然。

將蜂后關於竹籠
  沒有帶任何護具的我,深知被螫上一針之後,那枝針就會釋放出更多的訊號,引來更多的群蜂攻擊,那時要逃到哪裡去?!不過眼前這蜂群快速聚攏的驚人奇景暫時轉移了我的恐懼,拿起相機猛按快門,也就忘記害怕了。

十幾分鐘後,彷彿飄浮著無數混沌物的天空有如被置入了明礬沉澱得乾乾淨淨的,天空回復湛藍,陽光依舊閃爍,蟬聲再度響入耳際。 

最後阿財拿著網子一套,就把牠們全部帶走。阿財說一般的做法,是在黃昏時把牠們放入新的蜂箱,不過他通常會讓牠們多餓一天,等到力氣都沒了,就不會想要逃跑了。

 
 捕獲的野蜂掛於陰涼處等待移入蜂箱


相關文章:山蜂別是有風味──野蜂蜜採收實錄(二)

山蜂別是有風味──野蜂蜜採收實錄與蜂蜜蛋糕製作

arrow
arrow

    店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